2021-07-12 11:33:28
先说说降准,再进入正题。
周五晚上,央行降准了0.5个点,释放了1万亿的资金到市场上。
这事已经事先预告过了,大家并不惊讶。
有点出乎意料的是:
这次是全面降准。放水量大,1万亿的资金比预料的要宽松。
有什么影响呢?
我觉得这次对楼市没太大影响。现在政策强行压制楼市,一次降准,不会激起大波澜。
相对利好的,是股市。
我们大体得到的一个信号是:
下半年的货币政策,并不会一味收紧。这对股市肯定是好事。
周五那天,富时中国A50指数涨了1.41%,算是一个积极的反应吧。
(5月底以来,这个指数一直跌多涨少)
但一降准,市场马上会大涨么?倒也没那么神奇...
股市并不取决于单一因素。
总体来说呢,降准是好事,但也没好到炸裂的程度,完全可以淡然以对。
大家按照自己以往节奏来就行。
不要轻易变来变去,交一大堆手续费
一
好了,进入正题。
周末和几个闺蜜闲聊一个话题,一度聊到全场沉默。我觉得这个话题,很有杀伤力。
大家也不妨回答下。
大家务必不要轻易审判对错。
这个问题就是:
你寿险保单的受益人,会写你的老公吗?
翻译成人话就是:
如果有一天你不幸去世,你希望谁能有权领到100万、200万的赔偿金?
你希望是你的老公吗?
二
有一个略微扎心的事。
在场的女生,受益人基本都是写的爸妈。
有一位女生,受益人写了两位。孩子和自己妈妈——同样,老公不参与分配。
没有一个人写自己的配偶。
还是那句话。大家别轻易judge这种做法。也可以自己真正进入这个问题,思考下。
问自己——
你的寿险保单,受益人会写谁。
科普一下:
寿险通常在被保障人死亡/全残后,进行赔偿。赔偿金由受益人领取。
寿险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——
可以避开法定的继承顺序,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分配这一笔钱的继承权。
三
我关注的一个作者和菜头,他参与过处理包头空难(2004年11月21日)。
他纪录了一段关于人性的事件。
空难后,一开始家属们都很痛苦,陷入巨大的愤怒。
找航空公司讨要说法。
最为悲痛的人是死者的父母,然后是丈夫妻子。他们因为悲伤过度,在头几天甚至会失去行走的力量,随时需要有人搀扶。
但随着时间推移:
主要的讨论话题变成了赔偿金额。
等到哀伤渐渐减弱,父母也好,丈夫妻子也罢,谈的也是追责和赔偿。人们接受了失去亲人的这个事实,开始考虑每一家各自具体的情况,考虑未来生活应该如何继续,具体说就是航空公司能赔多少钱。这一幕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。
——摘自《槽边往事》
不是爱不在了,而是生活总要继续。
对。
我们每一次都在宽慰自己,生活总是要继续。
人性是多面的。
不要看到有人计较利益,就认为他们不在乎感情。
同样,不要看到有人在乎感情,就觉得他们对金钱0所谓。
爱是一部分,利益也是人的一部分。
且都在不断变化。
Nothinglastforevernotinthisworld
四
人们更倾向把爸妈和孩子,列为受益人,这或许不用太多解读。
人会有保护家庭的内心。
我有一位女性朋友,她和老公分别买了一份寿险。
老公想把受益人写成她。
被她拒绝了。
说:
我不想占这个便宜
他们约定好,将来买第二份寿险时,再把受益人指定给对方。
当然。
寿险受益人可以填多个家属。
也有朋友考虑的更细节一些:
既然受益人可以填多人。那在填受益人时,是给子女多一些?父母多一些,还是配偶多一些?
很多人觉得父母的爱最无私。
未来也可以把自己的孩子,放心的托付。
因此受益人上,更多的倾斜给父母。
虽然爱孩子,但孩子太小了。如果配偶会再婚,另一半对孩子不够好怎么办?
但,我也有认识的人,是不那么信任父母的,甚至极度不信任。
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情况。
我们从来不需要外人在旁观的角度指指点点。
五
寿险是一个身后保险。
去世/全残后赔,买了自己享受不到,全给家人。
所以寿险受益人填写,就是遗嘱的一部分:
当你去世之后,未来漫长的岁月里,谁更能遵从你本人的意愿,100%的为你着想?
你更信任谁呢?
这问题很扎心了,来一个匿名调查吧。
ps.
今天本来就是闲聊&科普。
不想在文章里放产品。
但估计有人会问,那就放一个越小保写的文章吧。里面列了一些寿险产品,可以几百块买100万保额。
写得比较全面和细致。
不想看的同学忽略就行。